本期《中國國家地理——蘇州??分黝}為“江南腹心 絕色蘇州”。
蘇報訊(記者 朱琦)“今天剛到手《中國國家地理——蘇州???,就津津有味地看完了”,讀者陳盈在蘇州發布公眾號下留言道。日前,《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出版的《中國國家地理——蘇州??冯S同正刊同步上市發行,絕美百頁圖文,讓讀者贊嘆于“國家地理”視域下的蘇州之美。本期??黝}是“江南腹心 絕色蘇州”,在蘇州市職業大學教授、石湖智庫副秘書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蘇州分院副院長陳璇看來,對于蘇州這樣的城市來說,這絕不是溢美之詞,而是蘇州自古以來作為最江南典型例證的一種“水”到渠成。
“園林和水系,從而演進出的生活方式,是構成蘇州最江南文化的核心要素。”兩千五百多年前,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的科學選址,將古城建造在自然稟賦優越的地理位置上。陳璇認為,黃金水道的運河水系、水鄉古鎮風貌水系、三橫四直的城內水系以及逐水而建的園林水系,各類水系結構交相輝映,融匯合璧,形成了一組世界上罕見的東方水城風貌圖。依靠這樣的水網系統,蘇州成為了歷史上南來北往人員、物流的重要集散地和中樞地。借助大運河,漕運和海運在蘇州形成了彼此呼應的聯動效應,為南北物資平衡與往來、塑形全國統一性的社會與市場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在世人看來,蘇州城的美,像一首詩。在蘇州城的歷史變遷中,枕河而居的蘇州人,在時光中將這一首首詩孕化成專屬于蘇州獨特的文化風尚和生活范式。“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是古代蘇州極具美感的鮮活的生活場景;“清芬擬入芝蘭室,博雅如游書畫船”,運河岸旁星星點點的書畫船是江南文人詩興人生的一部分。“不時不食”“精益求精”,在改革開放的社會大發展浪潮中,演進為敢為人先的“蘇州精神”,以至于蘇州的每一個腳步都能成為范本和樣板。
“三吳之地,有水有園”。陳璇說,如果說園林,是在蘇州水道體系上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條件建造的人類詩意的棲息場所,那么,以水為骨孕化的蘇州“園林城市”的美譽實質是蘇州的城市文化基因,是根基于千年積淀的“百園之城”的概念演繹和理念傳承,是一個絕無僅有的特例。“這就是兩千五百多年來蘇州作為‘江南腹心’的魅力所在和滋味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