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淞江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水鄉人,是滬蘇兩地割不斷的血脈。在新時代,這條河將為滬蘇同城發展注入更大活力。”這是本報讀者賈戎在引力播上發出的感慨。他最近一直在關注“蘇報滬行——順吳淞江去海上”大型融媒體新聞行動的每篇報道。
吳淞江畔粉墻黛瓦、環境優美的水鄉風貌。
2012年春天,蘇州小鎮青年賈戎帶著行囊只身來到上海。他成長于吳淞江邊,茁壯于蘇州河畔。從初來乍到時跌跌撞撞,到三五年后在上海扎下根,賈戎從此與這座城市相融相親。家鄉蘇州與工作地上海,讓他感到一樣親切,因為他從小就是在窗外的吳淞江邊長大。
環境工程專業畢業后,賈戎來到上海工作。說來也巧,公司在嘉定區,不遠處有條大河。同事告訴他,水是從蘇州流過來的,所以就叫“蘇州河”。賈戎上網一查才知道,蘇州河其實就是吳淞江,童年的記憶剎那翻涌上來。“覅往停在岸邊的船上跳,要是船開走了,阿爹就要順著吳淞江走好遠好遠去上海尋你了!”在爺爺的叮囑聲中,年幼的賈戎一直很清楚,這條大河是通往上海的,只是當時覺得上海離自己的家鄉車坊好遠好遠。如今,雖然離開了家鄉,吳淞江卻依然靜靜地陪伴著他,給他帶來最親切的撫慰。
這撫慰,來自水陸相接的地緣關系和同根同源的江南文化?!渡袝?middot;禹貢》中有言:“三川既入,震澤底定”。太湖水入海依靠三條江,聲勢最大的要數吳淞江。在蘇州市吳文化研究學會會員王為國所著的《吳淞江文化研究》一書中提到,千百年來,吳淞江流域不僅歷史文化悠久,且貿易興旺、商業繁榮。在明清時期,蘇州更是商業大都會,長江中下游的航運中心。“因此,可以說上海的港口地位和文化基因,一定程度上是由吳淞江賦予的。”太湖慷慨地向東海輸送豐沛的湖水,兩地先民之間的溝通,商船的頻繁往來,源源不斷帶去了燦爛的江南文化,讓這片處在長江三角洲最前緣的年輕土地,與身后古老的江南水鄉血脈相連。
蘇州“魚米之鄉”“人間天堂”的美譽,也與吳淞江流域的繁榮密不可分。王為國介紹,從歷朝歷代的方志史料來看,在宋以前,整個吳淞江流域幾乎沒有什么水災。在六朝至唐末五代時期,吳淞江流域在開發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著名的塘浦圩田堰閘體系。明永樂時期,“掣淞入瀏”和“以黃代淞”工程,使吳淞江流域的水系結構和水文地理發生了徹底改變,進而對環境、經濟、社會、人文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然而,工程導致吳淞江主干道清水日弱,泥沙沉積,淤塞加速。雖經整治,但效果不盡如人意。至明隆慶時期,通過對下游上海段淤地的疏治,吳淞江的最終流向被確立,從此以后成為黃浦江的支流。
吳淞江的變遷不僅改變了沿線流域的水系結構、水文地理,也進而改變了沿線地區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催生了一批產業市鎮,對那里的社會結構、政治面貌和歷史人文等產生了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蘇報融媒記者 程黎莉/文 駱曉冬/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