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駐吳江區首席記者 王英
旗幟無聲,卻能鼓舞磅礴斗志;堡壘無言,卻能凝聚強大力量。
3月27日,吳江汾湖高新區躍勝村北仰仙和北灣兩個自然村被劃定為封控、管控區。
面對村防控辦“一辦八組”工作人員及志愿者人手相對不足的困難,在吳江區委組織部的指導下,躍勝村成立了以區殘聯副理事長曹云平、村黨委書記吳青華為正、副支部書記的疫情防控行動支部,通過黨建引領,充分發揮新老黨員及醫護工作者的先鋒模范作用,構筑起強大的防疫堡壘。
老干部、新黨員、志愿者、熱心的衛生站醫生……連日來,在躍勝村,這些基層力量如螢火之光不斷匯聚壯大,溫暖守護一方。
“我是老黨員干部,這個時候老百姓一定需要我”
3月28日,曹云平奔赴躍勝村,成為北仰仙和北灣兩個封管控區的點位長。一到點位上,他便發現,情況比他想象的要困難。
“一方面,區別于城鎮居民封管控小區,農村封管控區具有區域面積大、邊界難以隔斷、老年人占比大等特點;另一方面,封管控區共有居民500余人,但連我在內的工作人員只有29人,對標配比規定,這里防控辦工作人員嚴重缺乏。”曹云平告訴記者。
危難時刻方顯擔當。
讓曹云平感動的是,正當他犯難時,今年76歲、有39年黨齡的老書記計自強主動聯系防控辦,希望為疫情防控貢獻力量。
看著這么高齡的老書記,曹云平有些顧慮。“我是一名老黨員,也是村里的老干部,我熟悉情況,知道這戶有多少人,那家有什么困難,這個時候他們肯定需要我。”老書記的一席話,讓防控辦的工作人員放下了心。
從3月28日至今,計自強堅持每天參加志愿服務,了解收集每家每戶的需求,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疏導他們的不良情緒,搭起了一座居民與防控辦之間溝通的橋梁,很好發揮了老黨員老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
“我是預備黨員,接受黨性錘煉是我應盡的義務”
自實施封管控管理后,村民進入了別樣的“慢生活”;村外,村工作人員、醫護工作者、志愿者既當管理員,又當服務員。
每天,志愿者化身“配送員”,跑前跑后為村民提供各類人性化服務。他們安排專人在微信、QQ等線上平臺發布各類暖心信息,安撫大家的情緒,鼓勵大家用樂觀的精神和良好的身體狀況渡過難關。一旦村民有就醫、就餐、購藥等需求,志愿者們會及時記錄并充當跑腿員,盡全力滿足村民需求。
“起初,兒女得知村里被劃為封管控區后,還為我們感到擔憂。后來,我們把這邊的情況反饋給他們,他們就定心了。”村里不少老人表示,雖然村里被封控管控了,但生活依然未改變,吃得飽、睡得好。
曹云平告訴記者,這兩個自然村,老人居多,核酸每日一檢,大家十分配合。每次做核酸,村委會利用村小組長工作機制,通過微信群通知和上門通知的形式,確保核酸檢測不漏一人。針對年紀較大及行動不便的居民,村里還專門組織工作人員上門做核酸,十分方便。
每次做核酸時,村里總會出現一個年輕的身影。他叫陸子涵,是一名大四學生,去年4月成為預備黨員。
受疫情影響,陸子涵未能如期到學校報到。疫情出現后,陸子涵第一時間找到村防控辦,提出參加志愿服務的意愿。
危難時刻有我在。
每天,陸子涵早上6時30分就來到核酸檢測點位,從事核酸檢測信息錄入工作,并出色完成所在崗位的工作。“小伙子真不錯,現在能堅持每天5點多鐘就起床的年輕人真不多。”面對村民的贊許,陸子涵總是微微一笑。“我是一名預備黨員,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自覺接受黨性錘煉教育,是我應盡的義務。”
“我不是黨員,但聽從黨的召喚是我的職責”
疫情多點散發,最缺的就是醫護人員。
經疫情控防指揮部協調,蘇大附兒院的3名醫護人員來到躍勝村防控辦任駐點醫生。但三名醫生都是新蘇州人,與封管控區的老年人溝通存在一定的語言障礙。
聽到這樣的消息,楊文頭村衛生服務站全科醫生顧培華主動聯系防控辦,“我是醫務工作者,也是本地人,人頭熟,方便與居民溝通。駐點醫生存在的困難,我來幫他們解決。”顧培華說。顧培華協助3名駐點醫生進入封管控區逐戶進行健康檢測,排摸居民用藥需求、外出就醫情況,并做好居民心理疏導工作。“雖然我不是黨員,但聽從黨的召喚是我的職責。”顧培華說。
危難時刻見真情。
曹云平說,在當下疫情防控特殊時期,農村更應注重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動員更多力量參與到疫情防控中去,群防群控,筑牢基層防線。
“我們吃得挺好的,志愿者每天都來詢問我們需要什么,隔天就會送過來,蔬菜在農村就更不愁了。”通過連線,一名村民告訴記者,封管控區內,他們的生活有保障。有這么多、這么好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成為他們的后援團,特別感動。
在躍勝村,封管控區的各項工作依舊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志愿者們仍然在不辭辛苦地堅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