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訊(駐昆山記者 朱新國 占長孫 通訊員 翟超群)昨天,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業農村部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發布《關于推介發布高素質農民培育案例的通知》,對農民進行針對性“因人而育”的昆山市“十型培育高素質農民”案例上榜,成為全國12個優秀案例之一,且為全省唯一。
近年來,昆山以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探索建立高素質農民制度”試驗任務為依托,健全培育制度、強化體系建設、配套扶持政策,實現高素質農民培育前端有政策引導,后續有制度保障。目前,昆山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近萬人次,認定新型職業農民1777名。
據介紹,“十型培育高素質農民”包括激勵型培育、互助型培育、提升型培育、專業型培育、素能型培育、競技型培育、典范型培育、行規型培育、實戰型培育、扶持型培育十大類型,對農民進行有針對性的“因人而育”,有效破解鄉村振興引人、育人、留人的難題。
從事陽澄湖大閘蟹養殖已有23年的許玉鳳,逐漸從一開始的“稀里糊涂”養,發展到掌握門道的“科學專業”養。如今,在昆山組織的互助型培育中,她又開始了經驗分享的“大家互助”養,把養殖大閘蟹的豐富經驗傳授給周邊蟹農,并受邀到上海、蘇州、揚州等地授課,實現了“一人富”帶動“一方富”。
“‘十型培育高素質農民’模式培養了大量鄉土人才,有效推進了高素質農民在鄉村廣闊舞臺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昆山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從2019年開始,昆山市多次組織新型職業農民走進高等學府,接受大學教育,農民綜合素質得到大幅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發展的步伐加快。
“近幾年,我們經常去外地學習水稻種植、經營、銷售等方面的知識,受益匪淺。”玉山鎮新型職業農民李永春是昆山素能型農民培育對象。在多次參觀和學習中,李永春逐漸找到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
兩年前,李永春注冊了自己的大米品牌“阿李田園”“阿李水岸田園”。如今,他種植的400多畝水稻年產出30萬斤大米,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同時,他還負責3000多畝稻田的管理,將理念輸出,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
據悉,目前,昆山已培育江蘇省農業類鄉土人才16名、江蘇省高級鄉村技藝師3名,蘇州市農業類姑蘇鄉土人才8名、蘇州市十佳新型職業農民3名。